找到相关内容386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寻找敦煌的海外游子--流失海外敦煌西域文献文物的编纂出版

    体会到从他们到我们之间几代人薪尽火传的奋斗和艰辛。我唯一感到欣慰的,是孟列夫的拔刀相助、行侠仗义,是克恰诺夫反复朗读李国章社长传真中“行百里而半九十”时表示的赞同和惋惜。2004年和波波娃所长交谈,她...

    府宪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51180578.html
  • 明《初刻南藏》研究(1)

    150)《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》卷十尾存普宁寺经局的校记;竟七(304)《五无反复经》(别本)卷首经名下存竹堂讲主校记。由此证明,妙严寺本和《普宁藏》都是精校本,因而必然为《初刻南藏》继续采用。   ...

    何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54680669.html
  • 汉唐过所与中日过所比较

    赵德宗、同籍弟嘉瓒、作人王贞子、骆敬仙等写成的状文,由县令沙安、丞才感签署,呈户曹处理。这种往还反复是一种特殊情况,当然与西州地处西北边防有关,然更重要的是麯嘉琰所携作人、奴婢数量较大之故,大概在中原内地...

    程喜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00380828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心性思想研究

    ,分别,觉知的“妄心”,就是性净明体,圆妙微密的常住真心。结果经过前后七次的反复辨称,阿难的所有主张都没有获得佛陀的智慧印可。   四、直心   三是介呼两者之间的“直心”。对于“直心”这一特殊的...七次的反复辨称,阿难的所有主张都没有获得佛陀的智慧印可。   四、直心   三是介呼两者之间的“直心”。对于“直心”这一特殊的思想系统,《楞严经》虽然论述的十分简洁,但是我们仍然还是可以从中把握到...

    常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65881068.html
  •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

    一、发愿文所强调的六道轮回、善恶报应的观点,在《经》中被反复铺陈与强调。如《经》中说:“人在世间爱欲之中,独来独去,死生当行。至趣苦乐之处,身自当之,无有代者。善恶变化,殃咎异处,宿豫严待。”[18]...

    杨净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24781205.html
  •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——心气沉定 深入论藏

    水月也解为异喻,但按字面意义解为“仅少部分人了解”[[27]],似乎是误解,本书第一编已有解释。   水月对世亲《如实论》中《无道理难品第一》的解释也值得称道。许地山认为本品“是将所谓无道理底言说反复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51081341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述评

    记载佛陀成道后为五比丘说四圣谛,就反复地讲了三次,谓之“三转法轮”。初转,是肯定四谛(人生是苦、老死是苦等);二转,指出四圣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(苦应知、集应断、灭应证、道应修);三转,证明本人已做到四...

    吴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1581348.html
  • 西藏佛寺音乐中的汉地器乐形式——楚布寺甲瑞居楚乐

    风格迥异,除直铜号和长坚的开始与结尾处的演奏之外,整体乐曲曲调平和、自然,横笛、苏尔纳演奏的旋律曲调感强,调性明确,变奏式的段落反复清晰。以苏尔纳为主奏旋律的《甲瑞杰巴》乐曲由慢板和快板部分组成,快板...

    格桑曲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2681689.html
  • 敦煌边塞诗歌综论

    强调他的诗歌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,是对现实生活反复思索和深切体味的产物,这一点是比较中肯的。殷墦《河岳英灵集》也说:“适诗多胸臆语”。同样强调诗人注重表达一种基于对现实生活深刻感受的思想见解。这...

    胡大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081884.html
  • 浅议和谐法门

    大、小乘教法共或不共的全部解脱道与菩提道妙法。所以,经中才会下如此断语:“慈者即是一切菩萨无上之道,道即是慈慈即如来。”(同上)更兼以双重肯定的句式反复地赞叹慈悲功德:“慈者,即是诸佛世尊无量境界,...

    兆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682059.html